close



這是一段愛情故事

沒有瓊瑤式的可歌可泣到令天地為之動容
也沒有像一般戲劇那樣過於著重緣份安排
因為那些故事情節已經太多太浮濫
也因為那些遭遇與情感都太不真實
張藝謀以一種簡單而平實的手法
敘說一段真誠、單純而細水長流的愛情
一個純樸的鄉村姑娘愛上城裡來的年輕老師
而這一愛就是一輩子的時間
故事很平凡,不煽情、不誇張渲染
但卻隱隱表現出一種真正刻骨鏤心的動人之情

「你爸爸唸書的聲音,我聽了一輩子還是覺得不夠……
招娣令人心酸的這句話,即使在看完片子後仍不停的在我心裡迴響....


黑白與彩色的交錯,是現實和追憶的分野;反覆疊合的人與地,是悲傷與歡樂的對照。導演運用如此的手法的確有動人之處,但若要說《我的父親母親》感人至深,於我個人的感動程度而言卻似乎有些誇張,不過片中有兩個段落確實讓我有想哭的衝動。一個是招娣的母親喚來鋦碗匠為招娣補好駱長余用過的那只青花瓷碗,另一個則是生子站在駱長余昔日講課的位置帶著孩子們朗誦駱長余自編的「識字歌」。


「碗」在這部片裡是個很重要的意象。

在那段每天要往學校工地送飯的日子裡,瓷碗裡盛滿的不只是招娣精心準備的飯菜,更多的是她對駱長余的一片心意,那只青花瓷碗彷彿就是她和他接觸的管道。而在駱長余被帶走的那一刻,招娣因追趕而滑了一跤,將青花碗與蒸餃摔了一地的同時,招娣的人與心也就跟著一起摔碎了。心疼招娣的老母親唯一能為女兒做的,也只有替她修補好那只青花碗,希望能藉此給她一些安慰。但,鋦碗匠的技藝再怎麼精湛,也只能補好那只青花瓷碗,而補不了招娣已然破碎的那顆心。


讀書聲也是這部片裡很重要的一個點。

招娣之所以被駱長余吸引,除了初見面的靦腆笑容之外,我想,更大的原因應該是駱長余的朗朗讀書聲。對不識字的招娣而言,那彷彿是世界上最好聽的聲音,讓招娣可以天天站在校舍外聽他唸書,而且一聽就是四十多年。

駱長余的葬禮之後,年邁的招娣和生子在老教室裡回憶著從前,看著斑駁老舊的荒廢教室,招娣想起駱長余生前對生子的期待,感嘆生子未能滿足他父親的期望,也感嘆已經很久沒聽到孩子們朗朗的讀書聲。生子於是決定要為母親做點什麼.... 隔天,年邁的招娣又聽到教室裏傳來當年的讀書聲,而當她狂奔而至時,看到生子就站在駱長余昔日講課的位置,帶著孩子們朗誦駱長余自編的「識字歌」,霎時間兒子的聲音與丈夫的聲音重疊而出,她彷彿看到年輕的自己正穿著那件紅棉襖,愉悅地奔跑在那條初戀的小路上,幸福似乎仍在她的身邊,不曾遠離。


想起嘉瑜老師要我們填寫的那張影評單裡
要我們以一句詩詞來為電影下注腳的那題
在擾攘的課堂中 我一時間實在想不出什麼好句子
胡亂寫了「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便繳了卷子
後來在回家的公車上 才忽然想起我真正要寫的
原來是歐陽脩〈玉樓春〉裡的「人生自是有情癡」
該詞所表達的惜別之情雖與片中所欲表達的感情不同
但有情人的「癡」卻是一樣的 不論他所癡情的對象為何

回答那個問題的當時 
腦海中曾閃過劉禹錫〈竹枝詞〉裡的兩句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最初是在張曼娟的《愛情,詩流域》裡讀到這首詩
讀詩的當下其實並沒有深刻的感受
只覺得這首詩很淺白活潑 十分的民歌
但這兩句詩卻不知道為什麼就從此留在腦海裡了

很喜歡其中「道是無晴卻有晴」的句子
一語雙關,既描寫眼前景又描寫心中情
貼切的表達了少女初戀時的微妙心境
我想 招娣第一次見到駱長余時的笑容裡
以及那一次次故意繞遠路去前井挑水的舉動裡
所呈現的大概就是這種心情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舒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