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一直以為台灣並不打算上《Marie Antoinette》,這部片去年五月就已在法國上映,已經算不上是新片了,沒想到它今年十月居然要在台灣上映了,沒做什麼宣傳又譯了個很現代的名字,海報上還寫著「斷頭也要華麗」,也還真是妙。

據網路上所言,《Marie Antoinette》在坎城影展首映時遭逢了滿場噓聲的對待,雖然我不得不承認這部片的劇情確實有點空洞,不僅沒有高潮迭起的安排,對主角性格的刻畫也不夠強烈,但我並不覺得這部片有糟到需要被如此對待的地步。

這其實是一部很酷的宮廷電影,從電影的開頭就感受的出來蘇菲亞柯波拉的顛覆企圖。

片頭字幕用的是鮮豔的桃紅色,而且還是很現代感的字樣,就像海報上呈現的那種感覺,襯底的音樂不是古典管弦樂而是龐克搖滾,這些現代的元素和華麗的古典服飾雖然一點也不搭嘎,但這樣的組合真的很酷!

不過看這部片很重要的一個前提是,千萬不要拿它當「歷史電影」來看,雖然它在凡爾賽宮實地取景,但並不意味著這將是部史詩片,單純的以「宮廷電影」的角度去看《凡爾賽拜金女》,這其實是一部很美的電影,裡頭的衣飾既浮誇華麗又唯美夢幻,非常令我著迷。

這種以英法宮廷為背景的片子,是我一直都很感興趣的電影類型之一,像《鐵面人》、《烈愛灼身》,還有這部《凡爾賽拜金女》,雖然劇情不見得深刻感人,但在場景及服飾上通常都很用心,我喜歡這些電影帶來的視覺享受。


雖然前面說了《凡爾賽拜金女》的劇情空洞瑣碎,但我覺得導演還是用心的,她是從一種很女人、很寬容的角度,去呈現像Marie Antoinette這樣一個少女的幽微心事,記錄了她的苦悶與她的成長,其中也有點為之翻案的意味。

Marie Antoinette是政治聯姻的犧牲品,十四歲的小女孩在一夜之間,因為她母親的一個決定,從被人捧在掌心的小公主,變成如籠中金絲雀般的王妃,在舉目無親的凡爾賽宮,背負著維持兩國關係的使命,被逼著長大並懷孕生子,被逼著為空洞的心靈尋求物質上的撫慰,最後也因此而被逼上斷頭台。

電影裡有一幕讓我記憶很深刻的是,Marie Antoinette來到奧地利和法國的交界處,在那裡她被迫放棄自己心愛的小狗,放棄陪伴自己多年的侍女,被迫脫去身上所有的奧地利服飾,被迫斬斷了她語奧地利的所有關聯,而她的新管家只冷冷的告訴她「法國有很多可愛的法國狗」,她也只能選擇微笑的接受。

這對一個十四歲的小女孩而言難道不是「不可承受之重」嗎?時代的悲劇,讓她沒有權力決定自己人生的自由,受制於身份的她其實也很可憐。她是縱情享樂、奢侈浪費沒錯,但她並沒做出什麼禍國殃民的事,她只是和當時一般的貴族一樣沉迷於享樂,但這不代表她完全不能體會民生疾苦。

在電影的後半段裡,當路易十六聽信大臣的建言而決定對美國提供金援時,他沒有顧及到當時的法國其實正處於財務吃緊的狀態,然而一向花錢如流水的Marie Antoinette卻笑著對她女兒說「我們不需要鑽石,對嗎」,甚至在暴民衝入凡爾賽宮,揚言要殺了她時,她沒有立刻轉身逃走,而是走到陽台面對著底下民眾,俯在欄杆上低頭懺悔,那一刻忿怒的人民也安靜了下來。


看完電影,我覺得我無法去苛責Marie Antoinette,她和路易十六是兩只無奈的人偶,若非生在法國大革命的那個年代,又何需要被人以這麼激烈的方式結束他們的年輕生命?或許歷史的評判對她真的太過嚴苛,多少年來Marie Antoinette就因著一個「奢侈」的罪名而遺臭萬年,還有那句根本無從證實的"Let them eat cake",蘇菲亞柯波拉在戲裡藉Marie Antoinette之口對這句話做出反諷,我覺得很酷。

整體而言,我很喜歡蘇菲亞柯波拉對Marie Antoinette的詮釋方法,用年輕活潑的視角去呈現一個追求時尚的美麗小妞,她的瘋狂她的天真她的直率,略去了歷史賦予她的沉重責難,只單純的呈現她作為一個普通女孩的、人人都能理解的一面。

我也很喜歡電影結尾的處理方法,沒有落入俗套的拍到她被送上斷頭台,而是安排她與路易十六乘著馬車緩緩離開凡爾賽宮,她的目光始終落在窗外夕陽中的大道,那是一種十分安靜的告別,很淡然而意味悠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舒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