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今天好像安靜多了,看來昨天下場大雨是對的~
從昨天的電視新聞到今天的報紙,眾家媒體的焦點都放在總統之役上,期許這個、檢討那個,討論的很熱烈。但公投因門檻未過而遭否決的事,卻只蜻蜓點水的帶過,包括網路也鮮少評論,讓我感覺有點失望。
為什麼沒人關心公投呢?36%的投票率太低,過不了關,該檢討什麼呢,應該不只是難如修憲的50%超高門檻吧。除了制度設計面的問題之外,公投票和總統選票間高達一倍的落差,背後反映了什麼呢?
民進黨挾執政資源大張旗鼓的為選戰暖身,國民黨從當初提案的輕率到後來的拒領,接連兩次的公投,皆因選舉的反覆操弄而成了犧牲品,最後都一如預期的成了鬧劇收場,外國媒體不知會如何報導此事?
即便公投的內容是不可能的事,大家也該有自己的主張,無論同意與否。公投是具有代表性的事情,當初提案就該萬分慎重,既成案就該尊重,領或不領公投票都不該由政黨來介入,影響選民對公投案的認知。
公投是公投,選舉是選舉,同樣是民意的表現,同樣是希望國家會更好,但我覺得該以不一樣的態度去看待。選舉容或有激情或意識形態,推出的候選人也可以五花八門,但公投的議題擬定應該是嚴肅慎重的,不該挾國家利益卻偷渡政治價值。
〈被扭曲的公投〉,今天中時一篇報導的標題,裡頭這樣寫著:
相對於台灣政治的狂熱激化,公投的初步實踐,竟落得朝野歧見兩極、民眾消極漠視的結果。綠營祭出國家利益,藍營斥為選票操弄,就連「本土天王」李登輝,竟也「忘了」要公投這回事。
一千三百多萬的總統選票,對照六百廿多萬的公民投票,這中間高達一倍的六百萬票落差,所代表的意義,不是台灣選民不想公投、不願公投,而是公投從醞釀、形成、宣傳、辯論到完成的過程中,所遭受的政治介入和價值扭曲。
各國公投的形成,都有其需求的強烈動機,和未來改革的正面能量,才能理性的正反辨證,得出符合多數利益的公共政策。
但台灣三次公投經驗,還沒開始討論議題,投不投的本身,已演化成政治立場的表態;如此畸形的公投,非但不是直接民主,更寫下世界特例,成為新總統必須深思的重大課題。
事實證明,我們的社會從上到下,大家都仍需要學習如何善用公投。
- Mar 23 Sun 2008 10:50
被扭曲的公投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