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要如何在一堆爛頻果中選出一顆比較不爛的,確實是難若登天的事兒。關於這一點我完全同意妃的看法。手裡的這一張薄薄的紙真的太寶貴,要是不慎思明辨,選到顆爛蘋果,那麼可要鬧好一陣子胃疼的。

選舉年,總免不了選舉操弄下的是是非非,如妃所說,什麼都可以拿來當操弄的媒介。尤以為甚的當然是「認同」問題,這個剪不斷理還亂的問題,要不就避而不談猛打太極,要不就是截然二分我對你錯。

那些所謂的政黨領袖菁英們,讓這些問題都成了是非題,等於間接的強迫大家選邊站。接踵而至的,則是無可避免的紛爭與口水,使得彼此之間只剩指責與叫囂。然後讓台灣政治充滿偏激與分裂,無論要統還是要獨,永遠是Mission Impossible。

我們以民主國家自詡,但民主的價值怎麼會淪為非綠即藍的標籤?人就這樣被藍、綠二色加以簡化或分類,實在是一件既荒謬又可悲的事。認同的問題應該是可以討論的,以二分法隨便給人貼上標籤,是最不民主也最不道德的。

妃不明白的,我一直也不明白,為什麼總有人要把「文化認同」和「國家認同」畫上等號?國家認同是個人對國家的確認與歸屬,文化認同是個人對某種文化形態與價值規範的接受,兩者雖不可避免的互有牽扯,但根本還是不同的吧。

生於斯長於斯,台灣,當然是我的國家。我吃台灣米、喝台灣水、唸台灣的學校,對這塊土地有自然而然形成的情感,但我讀史記、讀左傳、讀唐詩、讀宋詞,而且我真心喜歡這些古老的東西。我認為,在台灣的土地上傳承中華文化,應該是不衝突的,是可以引以為傲的。

文化情感是如此複雜又難以梳理的問題,若要將文化方面的認同和「國家認同」硬是畫上等號,那麼勢必要選擇揚棄某些東西吧。可是我並不想這樣啊,我難道不能做個認同「中華文化」的「台灣人」嗎?一直以來,我們不是生長在台灣,卻寫著傳統而標準的正體字嗎?

唉。假如政客繼續把這些東西當作操弄的手段,「文化認同」和「國家認同」的問題就會一直爭辯下去,但這種涉及民族情感與文化根源的問題,在台灣要愈辯愈明,我看是很難。

我想到之前在讀和「民族」有關的資料時看過一個名詞,叫「想像的共同體」(Imagined Community),雖然只知道一點點,但我還滿贊同Anderson的這種觀點,或許可以緩解台灣複雜的情況吧。

 Anderson 認為,族群(或說民族)是一種建立在主觀上的集體認同,是一種經過「想像」與「選擇」而來的共同體,是從土地情感、共同的歷史記憶與生活經驗中形塑而成的。這樣的觀點,較之於傳統原生論上由血緣、體貌膚色、語言文化等「同文同種」的牽絆,「想像的共同體」似乎提供了更好也更廣的思考角度。

--------------------------------------------------------------------------------------------

唉,我原本只是要說小心的選蘋果而已啊....結果變成發牢騷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舒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