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天的新聞可讓我深深感受到教育部的用心了
台灣的成語教學真的是愈來愈多元活潑呢
且讓敝人在下瑪莉我和各位分享一下咱們的新成語
資料來源是教育部《成語典》網路版
原封不動完全copy.....


三隻小豬  The Three Little Pigs
童話故事。出自於《安徒生童話集》。森林裡有三隻小豬,一隻隨便的築了草屋,另一隻想木屋應該就夠了,只有第三隻用心築了磚屋。大野狼一口氣把草屋吹壞,兩口氣也吹壞了木屋,最後三隻小豬都躲在堅固的磚屋裡,大野狼才無可奈何。後來「三隻小豬」一語被借來形容多用心,不偷懶,才能有最堅固的成就。如:「我們要記取三隻小豬的教訓,今天既然要建橋,就要建最堅固的橋。」


我說啊~
並不是有一點「典故」的字詞就可以稱做是成語吧,
這樣一來豈不是所有的詞語都可以收編入成語典了?
每個人也可以編寫一部自己的成語典了,教育部的公信又何在?
那何不把紅極一時的「劉文聰」、「鐵達尼號」也給一併收錄啊?

語言是社會的產物,隨時而更新發展,在成語應用上固然也要與時俱進,但教育部既是掌管教育的最高單位,難道不該更謹慎一些嗎?有些詞語充作諺語、俗語、俚語、寓言或許還可以勉強說得通,但要拿來當作成語使用未免有點太扯。

這並不是大家對這種用法習慣不習慣,或者對這個詞語熟不熟悉的問題,現在的語言愈來愈沒有規範,有時候就是自以為成立的「約定俗成」惹的禍。

當然,無可否認的是,「約定俗成」的確是判定成語的一個重要標準,一則成語(或說詞語),其辭義的起源或許正是一種隨意約定而成的習慣。〈正名篇〉裡說「名無固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之宜,異於約則謂之不宜。名無固實,約之以命實,約定俗成謂之實名。」表達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雖然荀子「正名」以「務白其志義」,其目的是在確定「名」「實」之間的絕對關係,而不在探討「約定俗成」的重要性,但「約定俗成謂之宜,異於約則謂之不宜」的說法,卻也明示了詞義一但形成便已帶有某種強制性,使用上應當是要具有一種社會共識的。但這絕對不代表成語可以隨隨便便的「約定俗成」,否則語言的規範豈不蕩然無存?
(自從學語言學之後,就很容易對這種事感到憤慨,雖然我語言學的期中考考得一蹋糊塗.....)

就拿去年「罄竹難書」的硬抝事件來說,在杜老爺自己的說法以及眾人旁徵博引之下,「罄竹難書」大抵有如下出處(嗯....成語典裡也有提到一些):
《呂氏春秋》:「此皆亂國之所生也,不能勝數,盡荊越之竹猶不能書」、《孫臏兵法‧奇正》:「形勝,以楚越之竹書之而不足。」、《漢書‧公孫劉田王楊蔡陳鄭傳》:「丞相禍及宗矣。南山之行不足受我辭,斜谷之木不足為我械。」、皮日休《移元徵君書》:「罄南山之竹,不足以書足下之功;窮百谷之波,不足以注足下之善」
可知「罄竹難書」原意的確沒有絕對的好壞,只是在表明「把竹子用完了都還寫不完」的意思。

大家都知道語言是溝通的工具,那前提必然是要有一溝通的基準,也就是共識性。假如忽略了共識性的用法,而是取用其中較冷僻少用的解釋加以使用,那麼是要怎麼溝通啊?這應該不是我們學習語言、語法的目的吧....司理教育的杜老爺應當明白這個道理才是。


氣昏了~ 愈扯愈遠,都不知道說到哪裡去了....
總之就是齁~ 成語真的不是這樣搞的啦!
實在有點受不了現任教育部長的"英明"了
暨"罄竹難書"後又搞出"三隻小豬"來....
我看教育部的首要之務該是要重新討論一下「成語」的定義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舒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